市場觀察 | 發布日期 2023.11.23
傳統紡織工藝的復甦:拉丁美洲
編譯|紡織月刊 編輯部
圖片來源|Adobe Stock、紡織月刊 編輯部
圖片來源|Adobe Stock、紡織月刊 編輯部
拉丁美洲在殖民時期的紡織市場非常蓬勃,以秘魯、巴西及哥倫比亞為首,透過傳統紡織品,例如刺繡、莫拉(mola)、曼塔(manta)及錢凱鏤空織補織物(Chancay open weave darning),帶動市場成長與保存文化遺產。
當你回到三百年前的拉丁美洲殖民時期,你會看到各式各樣似於高級訂製服飾的精采紡織品。人們穿戴的服飾品不僅受到財富狀況的影響,也顯示其社會階層與種族特點。
南美洲傳承的紡織品是當地社區仍然保存、滋養及使用的有形證明。這個地區最早的紡織品可溯自一萬兩千年前,是在秘魯的 Guitarrero 洞穴,據信是被早期住民使用於壁布與籃子。
秘魯傳統紡織品史
秘魯的前哥倫布時期文明,諸如瓦里(Waris)文化、帕拉卡斯(Paracas)文化,產生眾多出色的紡織品,由錯綜複雜的幾何圖案、染色技巧及獨一無二的美學設計所組成。事實上,它們是幾個現代主義運動的直接靈感,包括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派1。
秘魯的前哥倫布時期文明,諸如瓦里(Waris)文化、帕拉卡斯(Paracas)文化,產生眾多出色的紡織品,由錯綜複雜的幾何圖案、染色技巧及獨一無二的美學設計所組成。事實上,它們是幾個現代主義運動的直接靈感,包括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派1。
這些大師級紡織工匠的後代在今日仍持續從事其工藝。不過,往往居住在遙遠的安地斯山脈地區,面對著極端氣候及有限的醫療與教育的挑戰。編織往往是該地區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更需要保存這項手工藝術。
在秘魯,紡織品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已有千年之久。它們不僅是衣服與地位象徵,也具精神目的,例如逝者的壽衣。
多個世紀以來,編織者發展出獨特的風格、設計及技巧,使得紡織品成為這個地區獨霸的藝術形式。一些編織者將傳統風格現代化以符合當代需求,鮮豔的色彩是秘魯紡織品的顯著特色,日常穿著中隨處可見。
秘魯紡織業的中樞位於庫斯科(Cusco)周遭的城鎮,庫斯科是秘魯安地斯山脈地區的城市,曾是印加帝國的首府。這裡對於羊駝、駱馬等纖維有高度需求,如同過往,編織者使用羊駝、駱馬及小羊駝做為自然纖維的來源。不過,二十世紀壓克力紗的誕生帶來轉變,因為壓克力紗容易使用、價格較低且色彩眾多,因此許多編織者轉使用壓克力紗或是羊駝毛與合成纖維的混紡材質。
拉丁美洲紡織市場分析
紡織業幾乎在每一個南美國家皆帶來重大影響。拉丁美洲紡織市場預估於 2023 年底可達 336 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 4.67% ,並將於 2028 年達到 422 億美元。
紡織業幾乎在每一個南美國家皆帶來重大影響。拉丁美洲紡織市場預估於 2023 年底可達 336 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 4.67% ,並將於 2028 年達到 422 億美元。
秘魯、巴西及哥倫比亞是拉丁美洲重要的紡織生產國。秘魯是南美最大的成衣出口國,也以當地獨特的材質為傲,尤其是羊駝毛與坦貴士棉(Tanguis cotton)。金磚國之一的巴西在紡織供應鏈上成長顯著,不論自然或合成纖維皆然。哥倫比亞也預期在紡織成衣業上會有顯著成長。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DR)國家包括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及尼加拉瓜皆在美國市場積極的與海地競逐。
南美洲的傳統紡織品
自史前時期至今日,刺繡在南美史上一直扮演樞紐角色。這項豐富且變化多端的傳統見證歷經世代傳承與發揚的卓越技巧及創新。下面是傳統紡織品的著名例子:
自史前時期至今日,刺繡在南美史上一直扮演樞紐角色。這項豐富且變化多端的傳統見證歷經世代傳承與發揚的卓越技巧及創新。下面是傳統紡織品的著名例子:
多年來,南美洲的刺繡已進化成一種具有多元功能的生動視覺語言,這項工藝一些最早的例子可回溯至前哥倫布時期帕拉卡斯半島的下葬,約在西元前 500 至 100 年。
1920 年代在大量墳墓裡,發現屍體包裹在有著錯綜複雜細節的布料裡。該布塊的細節被保存得非常良好,包括存放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裡的一塊繡片,描繪一名徘徊的薩滿2 巫師拿著一個斷裂的骷髅。這塊繡片上豐富的色彩說明在古秘魯時變化多端的染料,以及布料的品質。
在書寫語言出現之前,古秘魯人依賴針線來傳達故事。一些可辨識的形狀、象徵及主題被織入紡織品,故事與傳統才得以透過世代流傳下去。
時至今日,刺繡仍然是南美文化重要的一環。南美洲不同的族群皆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刺繡傳統,往往在服飾上呈現。例如,編織包袋會以地區主題為特色,像是當地的野生動物與星星圖案,藉以識別穿者的出生地。另一個例子是曼塔斗篷,源自秘魯,現在則普受歡迎。它是由一塊四方形的布料製成,現在普遍用來作為男人、女人及孩童的披風。
莫拉(Mola)
莫拉是南美洲傳統的短袖上衣,以前後片複雜的刺繡為特色,源自巴拿馬。莫拉通常是女性穿著,工藝技巧據信是來自原住民庫納(Kuna)文化。庫納女性最初是在赤裸的身體上畫上精細的圖案,非常類似現在看到的庫納刺繡上的設計。這項原住民的刺繡近期在不同的設計師、廠商及藝術家手中歷經復甦與重新詮釋。其中著名的一位是當代美洲纖維藝術家 Sheila Hicks,其自古老秘魯的刺繡中汲取靈感,並融入現代抽象語言。
莫拉是南美洲傳統的短袖上衣,以前後片複雜的刺繡為特色,源自巴拿馬。莫拉通常是女性穿著,工藝技巧據信是來自原住民庫納(Kuna)文化。庫納女性最初是在赤裸的身體上畫上精細的圖案,非常類似現在看到的庫納刺繡上的設計。這項原住民的刺繡近期在不同的設計師、廠商及藝術家手中歷經復甦與重新詮釋。其中著名的一位是當代美洲纖維藝術家 Sheila Hicks,其自古老秘魯的刺繡中汲取靈感,並融入現代抽象語言。
現代服飾品牌 Oropendola 也有類似的目標,旨在為未來世代推崇與保存南美洲刺繡的豐富傳統。該品牌與來自哥倫比亞麥德林市技藝高超的工匠們合作,宣揚新興的慢時尚運動。這麼做不僅確保公平貿易與永續,並對長期傳承的手工藝傳統有所貢獻。
曼塔(manta)
曼塔是斗篷的西班牙用語,在傳統南美洲紡織品中,指的是四方形或長方形、披在背上的衣服,多是以當地土產材料製成,譬如棉花、羊毛或是羊駝毛。在秘魯的各個地區,男性在向地區性天主教聖人致敬的舞蹈中穿著刺繡的曼塔。
曼塔是斗篷的西班牙用語,在傳統南美洲紡織品中,指的是四方形或長方形、披在背上的衣服,多是以當地土產材料製成,譬如棉花、羊毛或是羊駝毛。在秘魯的各個地區,男性在向地區性天主教聖人致敬的舞蹈中穿著刺繡的曼塔。
標準的曼塔通常很簡單,在節慶時穿著的曼塔就精製且複雜得多,特色是活潑生動的圖像,靈感來自漫畫、歷史事件、神話及風格化的動植物。節慶用的曼塔以棉或絲絨手工製作,綴飾複雜,使用到貼花、穗帶、亮片及玻璃珠。典型的刺繡作法是用色彩鮮艷的絲質或金屬紗線,運用「高凸浮雕」(alto relieve)技巧,類似一些西班牙教堂教士法衣上的立體刺繡。節慶時也常見到男性為他們的馬匹披上搭配的刺繡曼塔。
除此之外,秘魯女性也會為了名為 chonguinada 3 的面具舞蹈訂製特別的曼塔。在舞蹈中,參與者戴著面具、穿著殖民時期風格的服裝扮演西班牙紳士與淑女。活動中的女性穿著的曼塔以精心製作的花朵主題刺繡為特色,穿在裙子外面,採用棉花為材質,用絲線刺繡,再以玻璃珠與亮片綴飾。
曼塔一詞有時用於形容另一種安地斯地區服裝:披風(poncho),特別是在南美洲與墨西哥的鄉村地區。
錢凱鏤空織補織物(Chancay Open Weave Darning)
錢凱文明是西元 900 至 1430 年間在秘魯發展興盛的文明,據信是錢凱鏤空織補織物工藝的起源。這項紡織藝術形式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在帕卡斯馬約山谷出土墳墓中發現的。布料的特色多是貓與魚的圖案,以對角線方式交替排列。
錢凱文明是西元 900 至 1430 年間在秘魯發展興盛的文明,據信是錢凱鏤空織補織物工藝的起源。這項紡織藝術形式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在帕卡斯馬約山谷出土墳墓中發現的。布料的特色多是貓與魚的圖案,以對角線方式交替排列。
在錢凱鏤空織補織物中,鏤空的紗網布以白棉線綴飾。紗網布是底布,織上個別圖案的輪廓,為固定圖案裡三角形的頂端與底端,則使用薄的刺繡線。將紗網布的交織點縫在一起,形成鋸齒狀的長排三角形,並包含一個小圈圈。第二個鋸齒長排可以和第一個長排平行,產生一長串不對稱的菱形,再將其填入特定圖案的形狀中。
這種複雜的刺繡形式是居住在秘魯中部沿岸不同山谷中的錢凱居民製作的。
欽切羅編織(Chinchero Weaving)
欽切羅是秘魯生氣蓬勃的小鎮,以手工藝著稱。欽切羅工匠的傳統織法稱做 doble cara,即雙面經向技藝。相對地,稱為 ley 的單面添加經線技藝則是和來自不同文化的新圖案一起引進。時至今日,欽切羅的編織者持續生產僅使用傳統設計與技藝的紡織品。
欽切羅是秘魯生氣蓬勃的小鎮,以手工藝著稱。欽切羅工匠的傳統織法稱做 doble cara,即雙面經向技藝。相對地,稱為 ley 的單面添加經線技藝則是和來自不同文化的新圖案一起引進。時至今日,欽切羅的編織者持續生產僅使用傳統設計與技藝的紡織品。
欽切羅傳統的毯子稱做 lliklla,是以簡單的藍、紅或綠的色調織成大而對稱的設計。不過,由於合成染料的發展,二十世紀時已逐漸不再使用靛藍染料,因此黑色染料開始取代自然的藍染。許多二十世紀初以傳統藍色調編織的欽切羅毯子逐漸轉為黑色。現在欽切羅的編織者則回歸使用自然染料,諸如靛藍、胭脂紅及吉爾卡豆綠。
欽切羅編織者引以為傲的一個特色是稱為 nawi awapa 的滾布邊技巧。這個方法是利用滾邊本身的緯線將滾邊附著於布料主體上。
滿足現代的需求
二十世紀初期,諸如壓克力紗等合成材料開始取代自然纖維。近年來,經紡前加工的壓克力紗成為安地斯地區偏好的選擇,因為價格較便宜,容易處理,色彩選擇更加多元。化學染料,特別是螢光色,也獲得青睞,自然纖維仍持續提供傳統的柔和色調。
二十世紀初期,諸如壓克力紗等合成材料開始取代自然纖維。近年來,經紡前加工的壓克力紗成為安地斯地區偏好的選擇,因為價格較便宜,容易處理,色彩選擇更加多元。化學染料,特別是螢光色,也獲得青睞,自然纖維仍持續提供傳統的柔和色調。
今日秘魯的市場充斥大量超越當地傳統紡織品形式的產品,譬如 liqlla(毯子)、jakima(小緞帶)、chullo(針織男帽)。各種傳統紡織品已變身成為包袋、錢包及鞋履,以迎合現代時尚品味。
運用編織的力量來提升原住民社區生活已成為數家重要企業的基石。諸如智利的 Made by VOZ、瓜地馬拉的 Mercade Global 和墨西哥的 Fabrica Social ,與原住民社區合作進入國際時尚市場,以對抗快時尚產業無所不在的影響,復興失去的傳統,提供編織社區穩定的收入。
不過,仍需面對相當的文化與經濟挑戰。要跟上國際時尚的年度時程往往很困難,品牌與它們的工匠夥伴也需處理廉價工廠仿冒品的隱憂,以及隨時都會出現的文化挪用(對弱勢文化的誤用)威脅。
購買一件手工織品最令人無法抗拒的是那種屬於獨一無二藝術品的內在價值。獲得這樣一件物品不僅提供美學的喜悅,也是直接支持工匠及他們的創作努力。
結語
拉丁美洲許多時尚品牌現在擁有像是 GOTS(全球有機紡織品認證標準)、Certified Wildlife Friendly Fibres(友善野生動物纖維認證)或 Fair Trade(公平貿易)這樣的認證。當地生產者運用有限的資源與歷史久遠的技藝,致力於保存祖輩天然染色及編織的傳統作為。
幾乎所有原住民社區與當地工匠皆偏愛拉丁美洲本土的永續紡織品,包括一些全球最奢華的布料,例如小羊駝毛、高品質的匹馬棉及美麗諾羊毛。此外,許多拉丁美洲量產型且環保的時尚品牌也選擇永續、可生物分解及環保的材質。
現代設計師正為古老的裝飾技巧與手織工藝帶來新生命,他們也擁抱極簡主義、淨廢觀念及其他環保作為,也為當地帶來工作機會。認為永續時尚是乏味無美感的舊觀感正被翻轉。設計師現在利用傳統紡織品,打造出美感與功能兼具,兼及環保永續的服裝系列。
1、包浩斯(Bauhaus)學派是一種藝術風格,即現代主義風格。 特點是理性,簡潔,內斂,並講求強調功能性。 包浩斯學派不僅運用在建築當中,在科技與設計方面,賈伯斯將包浩斯風格運用於蘋果公司的產品之中,同時也影響 ikea 家居之簡約、實用的北歐設計風格。
2、薩滿信仰是分佈於北亞、中亞、西藏、北歐,和美洲的巫教。薩滿信仰中的薩滿被認為是掌握神秘知識,有能力進入「人神」狀態的人,有著預言、治療,與屬靈世界溝通,以及旅行到屬靈世界的能力。
3、Chonguinada 是一種來自秘魯安第斯山脈的集體舞蹈,在胡寧和帕斯科地區表演。節奏和優雅的舞步諷刺了西班牙殖民者所跳的殖民音樂小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