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發布日期 2025.08.01
疫情後消費新常態:六大趨勢重塑購物與生活方式
疫情爆發已逾五年,消費者行為的轉變仍在持續發酵。由 Placer.ai 平台支持的 The Anchor 於 2025 年上半年發布《六大趨勢仍在定義後疫情時代消費者行為》報告,透過對 2019、2024 與 2025 年實體店客流量的比較,揭示六項深刻且持久的變化,以下是本刊重點整理:

1. 實體商店與餐飲強勢回歸
與疫情初期的線上購物熱潮相反,實體店與餐廳客流量已超越疫情前水平。這不僅是防疫限制解除的自然結果,更反映消費者主動選擇重返實體消費,追求社交互動與外出用餐的愉悅感。報告指出,線上購物雖便利,但仍無法取代臨場體驗感。

2. 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商品成為新趨勢
過去,許多人喜歡在一個地方一次買齊所需商品,像是逛大賣場或百貨公司,這類做法被稱為「一站式購物」(One-stop Shopping)。但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花時間多跑幾家店,只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商品,不管是尺寸、材質,還是符合環保與道德理念。換句話說,方便已經不再是購物時的第一考量,取而代之的是「自身需求與產品的契合度」,這使得專業型與具強烈品牌識別度的零售商興起。

3. 價值感決定品牌勝負
在通膨與經濟不確定性下,價值型導向的零售商獲得優勢。不僅傳統折扣店受惠,那些能清楚展現價格合理性、實用性與穩定承諾的品牌,同樣吸引消費者青睞。也證實「感知價值」正是疫情後時代零售增長的核心動力。

4. 市場兩極化擴大,中端品牌受壓
購物行為出現明顯劃分,入門級與高端市場越發活躍,中端產品吸引力不斷下降,顯示消費者要麼追求極致划算,要麼願意投資於高品質、耐用或具身份象徵的商品,導致定位模糊的中端品牌逐漸式微。

5. 戶外娛樂與沉浸式體驗受青睞
疫情改變人們的休閒選擇,如同傳統戲院依賴大片才能吸引觀眾。然而博物館、文化展館,以及結合餐飲與娛樂的體驗場館卻逆勢成長。顯示消費者外出已不再是習慣性行為,而是追求獨特體驗與社會或文化價值。

6. 辦公室空置,混合辦公成常態
即便企業推動「重返辦公室」(Return to Office, RTO)計畫,辦公室平均使用率仍比 2019 年低 33%。多數人選擇只在週二到週四進公司,形成「在家+進辦公室」混合上班的固定模式。這也影響市中心的生活型態,像是附近餐廳、商店和下班後的聚會,都變得比以前冷清許多。

新常態的啟示
報告指出,疫情加速或揭露既有的消費轉變:過去的日常已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強調體驗、價值與品質的新常態。對品牌而言,這意味著必須重新思考實體與線上策略、價格定位、品牌形象與消費節奏的變化。2025 年的消費者更精打細算且參與度更高,能夠讀懂這些信號、並快速調整策略的企業,才能在新消費時代中占得先機。■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