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發布日期 2025.06.17
假貨危機未歇:AI揭露奢華品牌仿冒現況與背後隱憂
仿冒品一直是全球奢華時尚產業的頑疾,其歷史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在 1970 年代設計師牛仔褲興起後,假貨問題更進一步擴大,至今仍持續困擾著品牌與消費者。隨著社群媒體與跨境電商興盛,假貨市場日益龐大,讓時尚品牌對於維護智慧財產權的壓力倍增。
為因應此問題,AI 認證技術公司 Entrupy 於 2025 年發布《假貨現狀》報告,深入剖析全球奢華品仿冒情況。報告結合其專有資料與全球數十萬筆 AI 產品驗證紀錄,揭示哪些品牌最常成為仿冒對象,以及假貨對經濟、環境與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LVMH 為仿冒首選,PRADA 與 CHANEL 緊追在後
根據報告,Louis Vuitton 是目前被仿冒最頻繁的品牌,在所有送檢的仿冒品中佔比達 32.76%。PRADA 則位居第二,其送驗包款中有高達 14.42% 被標記為「未識別」,即為假貨。而 2024 年送檢的 GUCCI 包款,總市值超過 1,200 萬美元,其中不乏仿冒品;CHANEL 則成為假貨總價值最高的品牌,累積達 5 億美元以上。
Goyard 旗下最受歡迎的 St. Louis Totes 手提包,偽品比例亦高達 18.4%。報告更指出,在美國市場,Louis Vuitton 是被仿最多的品牌,其送驗正品總值約 6.4 億美元,而「未識別」商品總值也達 6,100 萬美元。
假貨橫行:自經濟損失到健康危機
假冒商品對零售市場造成的損失驚人。2024 年,美國因詐騙退貨與假貨索賠損失高達 1,030 億美元,佔所有退貨金額的 15.14%。消費者購物習慣也是一大因素:2023 年,美國有 40% 的消費者曾在 Shein 或 Temu 等被指控售賣仿冒品的平臺上購物,英國則有 26%。
報告也指出,儘管 2024 年手袋與球鞋的仿冒比例微降至 8.4%,但總體仿冒數量並未明顯下滑。這些假貨多半採用廉價合成材料製成,產品壽命短,難以回收,對環境與資源造成長期傷害。
根據歐盟智慧財產局(EUIPO)統計,假貨每年造成歐盟約 600 億歐元損失,並使 43.4 萬個工作機會流失。更令人擔憂的是,約 97% 的假貨不符合安全標準,假冒服裝恐含有害化學物質,對皮膚造成刺激或引發過敏反應。
此外,這些仿冒品背後亦潛藏社會問題。報告指出,假貨產業與人口販運和現代奴役制度存在關聯,全球有38%的被拐賣者為兒童,其中部分被強迫從事仿冒品製造。
AI 技術崛起:打擊假貨的新武器
隨著仿冒技術越趨精細,傳統的辨識手法已難以應付當前的挑戰。Entrupy 執行長 Vidyuth Srinivasan 表示,唯有透過大規模的數據運用與跨領域的協作,才能有效遏止仿冒品對正規市場造成的衝擊。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品牌部署 AI 驗證技術,透過龐大的資料庫與圖像辨識功能,即時鑑定商品真偽,不僅有助於維護品牌聲譽,也能保障消費者權益。
假貨問題不僅是品牌所面臨的商業挑戰,更牽涉到環境永續與社會正義等重要議題。自經濟損失、環境破壞到人權侵犯,這場與仿冒品的對抗仍在持續。面對日益隱匿且難以追蹤的仿冒品供應鏈,唯有結合技術創新與國際間的緊密合作,才能為正品市場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