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發布日期 2025.07.21
孟加拉服裝企業與美國棉農考慮建立直接供應鏈
近期在孟加拉達卡舉行的一場戰略對話中,孟加拉服裝製造商和出口商協會(BGMEA)與美國棉農就建立「從農場到工廠」的一條龍供應鏈進行深入探討,期望能繞過逐利的中間商,直接連結美國棉農與孟加拉紡織工廠。此次會議由美國孟加拉裔企業 AmeriBangla Corporation 主辦。
AmeriBangla 執行長拉赫曼(Aswar Rahman)表示,美國棉雖每磅價格高出西非、巴西與印度棉花約5-6美分,但其擁有更佳品質、低廢料率(不到2%),以及完整可追溯性,這對瞄準歐美市場的出口商來說是一大優勢。相較之下,其他產地棉花廢料率達近10%,恐造成不小的生產損失。
鑑於當前市場進入困難,以及美國棉對孟加拉的出口占比持續下滑(2025年前七個月僅佔其總進口量6%),美國棉農表示,若孟加拉能提供保稅倉儲設施並簡化採購流程,將考慮跳過傳統貿易仲介,直接對當地工廠供貨。此外,來自美國南部17州的棉農也承諾,若該合作模式得以實現,將積極在美國會遊說,爭取對孟加拉成衣產品的關稅優惠。
拉赫曼指出,8月正值美國國會議員返鄉,是爭取政策支持的關鍵時機。AmeriBangla 也計畫設立海外展廳,展示以美國棉花製成的服飾產品,藉此強化推廣力道。並預期,美國可能將政策導向傾斜為鼓勵在全球供應鏈中優先採用本土棉纖原料。
儘管臺灣紡織產業主要以化纖與機能性材料為核心,棉花應用比例相對有限,但隨著國際品牌對原料可追溯性與合規要求日益提升,如何取得穩定、高品質且具永續認證的棉花來源,仍為業者關注重點。
因此,美國推動的「農場到工廠」模式,雖與臺灣目前供應鏈結構有所不同,仍可作為未來評估原料合作、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與永續競爭力的參考指標。
此一策略不僅有助美國棉花拓展更穩定的亞洲市場,亦為孟加拉創造降低出口障礙的機會。與此同時,對於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臺灣紡織業者而言,也具備潛在的啟發與借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