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發布日期 2025.09.12
美中貿易衝突升溫 中國大陸成衣製造商調整策略以應對競爭壓力
隨著美中貿易摩擦持續升高,加上越南、孟加拉等亞洲競爭對手的崛起,中國大陸成衣製造商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亟需採取新措施以維持競爭力。今(2025)年 9 月初於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上,參展業者透露了如何在成本上升與消費市場趨緩的環境下尋求突破的方法。

內需市場成主軸
儘管中國大陸於 9 月 3 日舉行紀念二戰勝利 80 週年的閱兵典禮,上海展館內的活動依舊熱絡不斷。CHIC 一年兩度舉辦,三月側重設計,九月則以生產為重點。大多數參展廠商兼營 OEM(代工生產)與 ODM(設計代工),並逐漸將重心放在國內市場。根據大會主席陳大鵬指出,僅有兩至三成參展商以出口為主,比例較疫情前下降。

出口仍維持穩定
陳大鵬同時強調,儘管美中貿易摩擦持續,但對中國大陸製造商的實質影響仍有限。今年 1 至 6 月,中國大陸對美出口僅小幅下滑,對歐洲的出貨則有所增加。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大陸紡織、服裝與配飾出口額達 1,430 億美元,年增 0.8%。其中,服裝出口略降 0.2% 至 735 億美元,紡織品出口則成長 1.8% 至 705.2 億美元。

應對美中貿易爭端
目前美中雙方關稅爭端暫時擱置至 11 月 10 日,高達 145% 的懲罰性關稅暫緩,但 30% 對中貨品、10% 對美貨品的關稅依舊生效。同時,美國已全面取消「低價進口免稅門檻」(de minimis),中國大陸自 5 月起率先受影響。

上海龍頭集團(隸屬上服時尚公司)旗下「三槍」品牌,已調整在美銷售策略,減少棉質產品比例以降低成本,並積極尋求歐洲及中東市場的合作機會。該公司去年銷售與利潤均成長 5%,並與挪威客戶洽談新合作。

青島前豐帽業則選擇提高單價 0.1 至 0.2 美元,以分攤關稅與成本壓力。該公司客戶涵蓋美國運動品牌 New Era、Fanatics,以及歐洲品牌 Lerros、Jack & Jones 等。儘管美國市場仍占其八成銷售,訂單量卻下滑約一成,迫使其加速開拓南美市場,同時投資迦納新廠,計畫將30%產能外移,以應對國內 5% 至 10% 的成本上漲。

產業轉移與數位化因應
CHIC 觀察到,中國大陸製造商正將部分簡單品項(如T卹、針織衫)轉移至越南、孟加拉、緬甸與埃及等地生產,但高技術含量產品仍留在中國大陸。同時,無法外移的企業則加速導入人工智慧與數位化方案,以提升生產效率與彈性。

工資差異影響訂單流向
中國大陸各地最低工資標準差異亦影響品牌採購策略。以上海為例,7 月起月最低工資調升至 2,740 元人民幣,為全國最高。部分美國品牌因此轉向其他省份供應商。上海森芳服裝有限公司近期與 Ralph Lauren 童裝線談判,但因價格偏高未能成交。該公司出口主力為歐洲與日本,合作品牌包含 Helly Hansen、Paul Smith、Pinko 及 Le Coq Sportif。

整體而言,中國大陸成衣製造商正透過市場多元化、產能外移、產品結構調整與數位化升級來應對外部挑戰。隨著國際競爭格局轉變,中國大陸供應鏈的彈性與技術實力,將決定其在全球服裝產業中的未來角色。■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