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發布日期 2025.04.01
時尚數位化轉型下的創意經濟危機
H&M 近期導入數位模型雙胞胎與 AI 生成圖像,引發時尚圈一陣譁然,象徵著時尚展示方式的劇變。這場數位浪潮雖勢不可擋,但對根植於人力技藝與藝術創作的時尚產業來說,卻帶來了不容忽視的挑戰與衝擊。
技術進步的背後,誰在默默犧牲?
一場華麗的時尚大片,背後往往是造型師、化妝師、攝影師及製作人等無數專業人才的心血。然而,如今這些工作正因數位技術的興起而逐漸消失。倫敦一位暱名的知名化妝師坦言,拍攝需求銳減已讓創作者的生計岌岌可危。為了生存,他選擇拓展海外市場,在紐約與洛杉磯設立代理商,這樣的「人才出走」已成為一項趨勢。
倫敦的矛盾:創意之都,收入困境
倫敦長期以來是新銳人才與創意實驗的溫床,但這座城市的創意產值卻常常建立在低報酬甚至無償工作的基礎上。許多專業人士接受「曝光」作為報酬,換來的可能只是社群媒體上的一則標註。這樣的模式或許適合新手累積經歷,卻無法支撐資深藝術創作者長期發展,也令人質疑倫敦是否能持續維持其創意領先地位。
AI的效率,是否也磨平了人性?
時尚產業擁抱 AI 與數位化,背後是對成本控制與生產效率的需求。但這種「高效率」也恐犧牲創作過程中最珍貴的人味——像是化妝藝術帶來的情感連結,或是攝影現場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默契。這些元素雖難以量化,卻是過去經典時尚影像能打動人心的關鍵。
創意產業的重塑時刻
面對 AI 帶來的顛覆,產業領袖應思考的不只是「技術可以做到什麼」,更是「什麼應該保留」。未來的關鍵或許在於建立一套混合模式:讓 AI 負責重複性工作,而將品牌定位與創意方向交由人類掌舵。唯有如此,時尚產業方能在保有文化深度的同時,擁抱科技進步。
在這場日益自動化的進程中,真正的創新或許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打造一個讓創意人才持續發光發熱的產業結構。■